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5-01-22
龍舞山河壯,春回日月新。1月21日,瀘縣龍文化研究院工作總結會在龍騰山莊舉行,總結2024年工作,謀劃2025年工作,表彰獎勵了張云飛、肖鵬等18名龍文化研究先進工作者,新聘龐家夷、張義、白康林為研究員,向龍腦橋小學、云龍鎮(zhèn)學校、龍城圖書館、龍騰山莊及參會人員贈送《龍年話龍城》《瀘州龍文化圖志》《文頌龍城》書籍,開展《龍年話龍城》詩詞吟誦活動。
《瀘州龍文化圖志》座談會(古有聰攝)
瀘縣龍文化研究院是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龍文化研究院的成簡稱,立于2016年12月,是文化和旅游部的下屬單位中國東方研究會的分支單位,旨在深入挖掘和研究瀘縣深厚的歷史文化特別是龍文化,為廣大龍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和研究的平臺。
2024年,瀘縣龍文化研究院團結廣大研究員,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展考察、交流活動,舉辦學術講座,編輯《龍年話龍城》《瀘州龍文化圖志》等書籍,宣傳瀘縣龍文化。
龍文化頻頻亮相熒屏
2024年春節(jié)剛過,央視科教頻道CCTV-10,《跟著書本去旅行》節(jié)目組又來瀘縣拍攝龍橋群。研究院游書勇院長參加了采訪和拍攝。
4月11日至19日,連續(xù)播出《千年秘境—龍文化之鄉(xiāng)》《千年秘境—國寶龍橋群》《千年秘境--雨壇彩龍》《千年秘境—宋代石刻》(上下)《千年秘境—屈氏莊園》《千年秘境--奇峰渡槽》等7期節(jié)目。節(jié)目將帶領大家,了解瀘縣龍文化的淵源,探秘古橋歷史,體驗彩龍技藝,欣賞宋代石刻藝術,聆聽屈氏莊園的故事,領略奇峰渡槽的壯美,感悟勞動人民的拼搏精神。
10月28日,四川文旅頻道播送大型文保古橋紀錄片《瞧,橋》,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精彩亮相,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領略那些古老文明的輝煌。龍腦橋是瀘縣保存的302座龍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其優(yōu)美的龍雕石梁板橋設計讓人嘆為觀止。面對這座古橋,我們不僅要敬畏其歷史,更要思考在這背后所蘊含的人文情懷。這檔節(jié)目是四川文旅頻道打造的系列古建類文化視聽產品,廣泛宣傳了瀘縣龍橋獨霸天下。研究院院長游書勇和研究員徐朝綱參加了訪談和拍攝節(jié)目,歷時3天完成了訪談和拍攝。
龍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3月11日,農歷二月二,龍?zhí)ь^。四川·瀘縣第九屆“二月二 龍?zhí)ь^”民俗文化節(jié)暨瀘縣龍文化宣傳日活動在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屈氏莊園文化旅游景區(qū)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雨壇彩龍、黃金高橋彩龍等方洞本地20個支龍舞、獅舞隊伍參與其中。此外,還有莊園戲臺黃梅戲、京劇變臉、重慶市級非遺《黃氏雜技》等非遺展演,也有油紙傘、臉譜等研學課程、龍宴大比拼等活動,為游客提供更加深度的文化旅游體驗。研究院組織研究員學習和觀摩“二月二龍?zhí)ь^”這一獨特的非遺展演,龍舞活動常演常新,深受大家的喜愛。
總結工作(古有聰攝)
2024年是我國農歷甲辰龍年,為提高中國龍文化之鄉(xiāng)——瀘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為夯實豐富即將編印的史料性和資料性書籍《龍年話龍城》詩集,4月28至29日,研究院舉行川渝詩人龍城龍年采風活動。來自重慶和省市的40多位知名作家、網紅作家參加了采風行動。作家們創(chuàng)作了很多關于瀘縣的作品,并且發(fā)表在各種刊物、網站和平臺,極大地宣傳了瀘縣。
2024年7月8日至9日,瀘縣舉辦海峽兩岸巴蜀文化藝術季中華龍文化研討會,匯聚兩岸專家學者,探討和傳承中華龍文化,為瀘縣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新思路,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瀘縣文化影響力。瀘縣博物館副館長、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徐朝綱在研討會宣講了瀘縣龍文化。徐朝綱說,瀘縣不僅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還擁有眾多珍貴的宋代石刻,這些石刻藝術精湛,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還與臺灣地區(qū)林清鏡師生一行分享和交流了兩地的龍文化習俗,著重分享了四川瀘縣的龍文化,特別是以龍橋、龍舞、龍雕為代表的龍文化。
2024年5月18日,“天明點檢人間事”—— 瀘縣宋代世俗石刻藝術展走進大足石刻博物館,瀘縣博物館副館長、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徐朝綱作《從石刻看宋代文明—以瀘縣宋代石刻為例》專題講座。共展出36件(套)瀘縣宋墓出土的石刻文物,題材廣泛且充滿世俗趣味,這些石刻文物上雕刻著人物、花卉、神獸、伎樂和飛天等圖案,不僅展示了宋代社會的風貌,而且體現了巴蜀文化的同根同源、同質同體,揭示了巴與蜀之間在文化上的互補結構和差異性發(fā)展。
對瀘縣龍橋有著深厚感情的研究員張云飛堅持拍攝和宣傳瀘縣龍文化。一年中,他和徒弟古有聰一起接待了重慶市區(qū)文保中心人員、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原副巡視員韓健一行、四川西華大學教授康耘一行、資陽市女攝協(xié)張嶺主席一行、 成都市文化館肖副館長一行非公務考察瀘縣龍文化。也赴云南、貴州,瀘州市敘永、合江、納溪,自貢市富順縣、內江市隆昌,重慶市榮昌、永川等地拍攝龍橋。
學術講座宣傳龍文化
研究院研究員舉辦的學術講座內容涵蓋龍文化、民俗文化,石刻文化等領域,每次講座現場氣氛熱烈,成員討論積極,收獲頗豐。
2024年12月18日,組織了研究員參加了瀘州市“聚民族情感 強文化自信”——華夏歷史文化研究溯源”專題講座,知名華夏溯源研究學者、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從古昆侖到三星堆》作者、中央電視臺(CCTV)原導演—翔子老師的學術講座。講座中引述了大量歷史地理原著、圖籍資料,闡述了“歷史的一半是地理”的觀點;論述了“《山海經》《詩經》包含著華夏起源的信息”的觀點;以及昆侖山原指瓦屋山、傳說中的伏羲、女媧故事發(fā)生在此的觀點等,總結出三星堆文明是華夏文化的源頭,四川是華夏文明、中醫(yī)文明、易學詩經等的發(fā)源地,引發(fā)大家熱烈討論。
贈送書籍(古有聰攝)
“瀘縣金字招牌‘中國龍文化之鄉(xiāng)’來之不易,離不開像游書勇這樣的文旅戰(zhàn)線老兵的沖鋒陷陣,開疆辟土;也離不開像張云飛、曾佐然師徒等一大批龍文化公益愛好者,他們?yōu)槊鍨o州龍橋家底,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田野調查?!?0月26日,研究員吳茂華在瀘州文軒書店開展了“瀘州龍文化”的學術講座,以瀘州為龍文化原點,介紹了全市各地的龍文化特征,推動了“瀘州龍文化”的研究進程,聽眾積極反響熱烈。
研究員陳富均利用各種平臺參與瀘縣龍文化的宣傳,與瀘縣縣委黨校聯(lián)合開發(fā)地方課程《解讀千年古縣.宋韻龍城》,深入挖掘瀘縣歷史和龍文化。受瀘縣政協(xié)邀請開展《探尋家風魂,感悟文化根》的專題講座。在瀘縣博物館為研學團隊宣講《走進龍城,品味龍文化》;與瀘縣關工委組織的中小學生夏令營宣講《趣話民間故事》;在瀘縣二中實驗學校宣講《龍城話龍年》。在瀘州市老年大學宣講《瀘縣龍文化》、《解讀瀘縣龍橋》《解讀瀘縣龍舞》《解讀瀘縣龍城》等課題。對宣傳瀘縣龍文化盡心竭力。
為龍文化著書立說
過去的一年,是務實的忙碌的一年,也是成果豐碩的一年?!洱埬暝掿埑恰吩娂茄芯吭汉驮娫~楹聯(lián)學會首次合作的佳作。這次合作,研究院承擔了策劃、采風、編輯和出版整個過程。呈現出一本高水平、高質量的精美詩作《龍年話龍城》,是一部獻給龍城龍年的美好作品,是所有作者和編輯人員、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共同付出的結果。
表彰優(yōu)秀研究員(古有聰攝)
《瀘州龍文化圖志》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根據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工作要求,由瀘州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市文旅局、市博物館、瀘縣文旅局和龍文化研究院聯(lián)合編纂出版的史志性質的圖書資料,全面記述瀘州博大精深的龍文化。全書參與收集資料人員20余人,歷時8個月,組織了6次討論會、5次校稿,最終付以印刷出版。
研究院支持研究員曾佐然結集出版尋龍、詠龍、頌龍個人專集《詩詠龍城》《文頌龍城》,展示個人融入龍文化研究發(fā)掘之中,體現對家鄉(xiāng)對龍文化的拳拳熱愛之情。研究員陳富均老師被瀘州市關工委評為優(yōu)秀宣傳員,被縣文旅局聘為瀘縣龍文化宣傳小分隊成員,研究員徐朝綱被瀘州市社學聯(lián)評為社科普及優(yōu)秀個人。
研究員楊光英老師大力宣傳了瀘縣文化,她通過各種平臺、各種媒介,特別是《方志四川》,發(fā)表了《瀘縣龍雕石刻》《瀘縣喻寺水車龍》《漫步新溪子,欣賞兆雅火龍》《走近瀘縣龍貫山》等系列作品,瀘縣的文化遺產都是她宣傳的對象。
8月,研究院主持了研究員黃智勇的《屈氏莊園》改稿會。會議討論熱烈,各方代表積極發(fā)表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暨南大學郭聲波教授一行調研瀘縣龍文化;作家肖體高、陳言熔、曹清萍等走訪雨壇彩龍國家級傳承人羅德書、天興草龍。
工作總結會合影(古有聰攝)
4月,在成都新書發(fā)行會上,研究員黃列啟積極推薦了《巴蜀古橋》一書,研究院購買了40冊發(fā)放給研究員。該書作者曾為志在書的內頁題名: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龍文化研究院存正?!栋褪窆艠颉返淖髡咴鵀橹臼浅啥夹畔⒐こ檀髮W文化藝術學院副教授,他歷經十余年田野調查,收集了四川、重慶600余座極具特色的廊橋、拱橋、索橋,全面介紹巴蜀古橋文化,對瀘縣龍橋也進行了宣傳。
龍文化研究院院長游書勇一直關心瀘縣文博文化的發(fā)展,凡是能促進瀘縣文化文物發(fā)展的事情,一定四方周旋,極力成全。今年5月,在研究院院長游書勇的協(xié)調下,肖體高將其父親的根須畫《龍》無償損贈給了瀘縣博物館。
2025年,研究院將繼續(xù)秉持“弘揚學術研究、傳承文化”的宗旨,挖掘整理兆雅鎮(zhèn)新溪子的故事,形成文字資料。繼續(xù)編纂《瀘縣龍文化研究成果匯編》。協(xié)助研究員李欣睿所在的瀘州小草志愿者協(xié)會舉辦洞窩水電站發(fā)電100周年紀念活動。組織研究員參加各種考察調研活動,完成市級以上2個研究課題。(羅玉蘭 曾佐然)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