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3-09-26
近段時間,預制菜進校園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那么,瀘州校園是否在用預制菜呢?有瀘州市民專門在問政平臺麻辣社區(qū)上進行了詢問。
對此,瀘州市教育和體育局回復:據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學幼兒園食堂暫不存在網絡上熱議的“預制菜進校園”的現象。
什么是預制菜?為何預制菜逐漸盛行?預制菜營養(yǎng)性和安全性有保障嗎?一起來了解~
什么是預制菜?
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發(fā)布的團體標準,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材為主要原料,配以或不配以輔料和調味品,經過洗、切、搭配等加工,或經過炒、炸、烤、煮、蒸等技法烹調后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產品??煞譃樗拇箢悾词愁?、即熱類、即烹類、即配類預制菜。
所謂的即食類,顧名思義就是打開直接能吃的,比如鹵制的肉類、泡椒鳳爪等,這種很適合咱們外賣帶回家吃。
即熱類,是經過簡單復熱就可食用的食品,比如番茄炒蛋、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快餐料理包。這類食品某些中餐快餐店用得比較多。
即烹類,就是已完成對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過程,配以或不配以輔料,進行烹調后可食用的產品。例如蝦滑、速凍餃子、速凍包子等一類產品。經常逛超市的朋友肯定見過這類,回家簡單加工一下就可以了。
即配類,就是經過清洗、分切等簡單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輔料加工而成的產品。這類食品咱們若是買回去,能省去前處理的時間,尤其是刀工不好的朋友肯定喜歡,但對廚藝依然有較高的要求。
為何會出現預制菜呢?
盡管食物品類各有不同,但卻有著三要素為共同特征,分別是原料選取,工具、設施設備使用,技法技術施展。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了“工業(yè)食品”“手工食品”和“快餐食品”三大類食品。隨著冷鏈技術的發(fā)展、外賣的興起,這三類食品的范疇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日益蓬勃的食品消費市場需求。
一方面,人們對飲食的要求早已由“吃飽”的低層次上升為“吃好”,如今更是追求“吃出健康”,想要在家里享受到營養(yǎng)均衡、節(jié)時便利、色香味俱全的“好吃”美食。
另一方面,一些餐館、飯莊、酒店、飯店等餐飲企業(yè),特別是低中檔餐廳也需要減少廚師的勞動時間,降低對廚師個人技術水平的要求,在外賣中縮短出菜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增加餐飲企業(yè)在時間、空間上的規(guī)模效益。
上述這些因素都為預制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盡管,預制菜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在我國出現較晚,但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其發(fā)展態(tài)勢十分迅猛,目前基本涵蓋了各個食品領域,未來的市場規(guī)模將會不斷擴大。
預制菜的營養(yǎng)質量真的會下降嗎?
大家之所以會擔心,只是因為覺得預制菜不是新鮮食,缺少了鍋氣,所以風味和現做的不一樣,就認為它不新鮮、不安全、不健康。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解。
關于食材的安全性確實有必要提起重視,畢竟安全是營養(yǎng)的基礎。預制菜的生產也是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原產地新鮮食材,經過標準化生產。每道菜的背后都是經過千次測試,再進行工業(yè)化研發(fā)。再加上采用的是真空保鮮技術、冷鏈技術安全鎖鮮,這就保證了全鏈條安全衛(wèi)生。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更不會存在違規(guī)添加問題。
那營養(yǎng)方面會有流失嗎?確實會有。這個問題不僅是預制菜,在任何的加工食品都會存在。即便是再好的冷凍或保鮮技術,食物加工以后隨著時間的延長都會損失營養(yǎng)素,但只要處理得當損失幾乎都是輕微的。國外也有做過相關研究,數據表明預制菜中的絕大部分營養(yǎng)素都是能夠保存下來的。即便是咱們在餐廳吃的現做菜,加工過程中其實也存在著營養(yǎng)素流失的問題,而且烹飪方法越復雜,流失就越多。更何況食物中存留的營養(yǎng)素已經能夠滿足咱們的需要了,過分糾結其實沒有必要。
預制菜對于消費者又有哪些好處呢,現做的不是更好嗎?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現做現吃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如果對于想吃得好一點,而沒有時間的消費者而言,即使不擅長廚藝,也能在家做出可口美食,還能節(jié)省大把的時間,想必很多人還是樂于接受這種選擇的。
除此以外,餐飲和外賣行業(yè)通過使用預制菜,能夠加快出餐的時間,同時降低餐廳人員成本,自然也就會更多返利于消費者,對于企業(yè)和消費者而言是雙贏的。
網上還有人覺得只有平價餐廳才會使用預制菜,那您就錯了。調查發(fā)現,很多高檔連鎖餐廳中有60%以上的菜品也是預制菜,這一現象足可見預制菜是沒有高低之分的,是餐飲行業(yè)樂于接受的選擇。
結論
預制菜的生產要求十分嚴格,符合標準化生產的產品在安全性方面是沒有問題的。關于營養(yǎng)質量問題,不管是預制菜還是現做的菜營養(yǎng)都會有所流失,而預制菜中絕大部分的營養(yǎng)素能被保存下來,可以滿足人體日常所需。
(來源: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