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2-09-25
近年來食品安全、飲食健康的謠言層出不窮,它們披著“偽科學實驗、有圖就是真相”的外衣,制造危言聳聽的文章。有圖的都是真相嗎?事實上,視象錯覺能給人極大的視覺“誘惑”,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
為此,我們復盤了十個典型的食品安全謠言,并對其一一粉碎,揭示真相,讓“別有用心”原形畢露,讓謠言止于科學。
謠言一:“零添加”就是“最健康”
真相:食品“零添加”概念愈演愈烈,包裝上標注“零糖”“零脂”的食品充斥市場,成為不少企業(yè)標榜健康、高價格的代名詞。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早在2020年7月發(fā)布的《食品標識監(jiān)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就明確,食品標識不得標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
謠言二:“網紅”小眾奶降糖、護肝、吸收快
真相:駱駝奶、水牛奶、羊奶、植物奶等“網紅”小眾奶價格不菲,成了新寵。不少商家宣稱“水牛奶的營養(yǎng)價值比牛奶高出幾十倍,而且脂肪含量更低、更易被吸收” “羊奶粉比牛奶粉更接近母乳” “植物奶利于減肥等”,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喝“小眾奶”并非“消費升級”,花了更多錢換來的反而是“健康降級”。
謠言三:用不粘鍋做飯,吃了會致癌
真相:不粘鍋的不粘涂層通常是含氟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典型的是特氟龍,它耐酸、耐堿、耐油、耐高溫,并不會被消化、吸收和富集,而是直接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不粘涂層本身很薄,使用中的脫落量極少,且有相當一部分磨損脫落發(fā)生在清洗過程中,因而帶來的直接健康風險可以忽略不計。
謠言四:你喝的不是茶,是毒藥
真相: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量和茶水中的農藥殘留量不是一回事兒。很多農藥是脂溶性的,吸附在茶葉的組織上,不易遷移到茶水中。目前在茶葉生產中推廣使用的農藥,進入茶湯中的含量一般只有百分之幾。所以,農藥殘留量符合國家標準的茶葉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不必因此而不敢喝茶。
謠言五:葡萄表面的白霜是農藥殘留
真相:成熟的葡萄果皮表面那一層薄如霜的白色物質叫“果霜”,是果皮分泌形成的天然蠟質保護層,食用對人體健康無害。只有新鮮的葡萄才有果霜。
謠言六:瓶裝水放汽車后備廂里會變毒水
真相:目前瓶裝水基本采用聚酯(PET)瓶,合格的食品級聚酯瓶化學性質較穩(wěn)定,而且其中增塑劑等化學物質在60℃下往飲用水中遷移量極少,所以在50℃~ 60℃的溫度下不用擔心瓶裝水的安全問題。
謠言七:檢測出含有甲醛的蘑菇是用甲醛泡過的
真相:自然界本身存在微量的甲醛,特別是一些果蔬,采摘后仍在呼吸,在密封的條件下就會產生化合物甲醛,從而被檢測出。這種化合物甲醛與家裝材料、服裝面料上的游離甲醛不同,不具有致癌性,而且在烹飪過程中,這些微量的“天然甲醛”會揮發(fā)殆盡。
謠言八:經常吃海產品肯定不會缺碘,買鹽一定要買無碘鹽
真相:我國對一般人群每天碘推薦攝入量為120微克,而我們每天從飲水和食物中攝入的碘量是遠遠不足的。除非每天吃足夠量的海帶、紫菜等富碘海產品,否則還是需要吃碘鹽。
謠言九:藍莓可以抑制癌細胞,延緩衰老
真相:以藍莓和越橘為原料的保健食品被國家監(jiān)管部門認定的主要保健功能是緩解視疲勞、改善視力、增強免疫力等。過度宣傳藍莓“能抗癌、延緩衰老”等,缺乏醫(yī)學依據。
謠言十:頂上有黃色花朵的黃瓜使用了避孕藥
真相:頂花黃瓜是種植戶在黃瓜開花前一兩天,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也被稱為“植物激素”)來提高坐果率,增加產量。避孕藥是動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方式完全不同,不可能對黃瓜有生理調節(jié)作用。我國對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使用與管理有明確規(guī)定,只要濃度適宜,基本不存在安全隱患。
(來源:瀘州市場監(jiān)管綜合上海市場監(jiān)管)
編輯:肖昂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