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12-19
□ 李云平
發(fā)生于瀘州學士山撫琴臺的“琴臺霜操”即“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典故,最早可追溯于春秋《孔子家語》。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引西漢揚雄《琴清英》,把“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典故附記于江陽(瀘州古稱)。然而,《水經(jīng)注》記載尹伯奇在江陽投江處相關地段的地標“綿水口”“中水”“黃龍堆”“大闕”“小闕”,以及清代瀘州城池圖之“救牙沱”具體位置在哪里?時隔《水經(jīng)注》成書近1500年,今天是否還能在瀘州找到相關的地標遺存呢?
一、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考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清校刊版 卷三十三·第八、九頁原文影印件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在江水篇三十三卷記載了尹伯奇被后母陷害投江的悲催事跡發(fā)生地---江陽的地理特征?!端?jīng)注》明代校刻版原文: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曰中水。江陽縣枕帶雙流、據(jù)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江中有大門(大闕)小門(小闕)焉,季秋之月則黃鱗魚處漚也。昔世祖微時過江陽縣,有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象,王莽求之而撩(獠)煞之。后,世祖怨,為子立祠于縣,謫其民罰布數(shù)世。揚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藥,惟(念)養(yǎng)親,揚聲悲歌,船人聞之而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而江水逕漢安縣北,縣雖迫,山川土地特美,蠶、魚、鹽,家有焉,江陽郡治也。故犍為岐(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立。
譯文:
沱江到達江陽縣的大山下進入長江,這個地方稱之為“綿水口”,又稱為“中水”。江陽縣依傍兩條河流,占據(jù)在長江與沱江的交匯之地。西漢景帝劉啟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趙相蘇嘉在江陽為江陽侯,稱江陽為江陽侯國。長江中有“大闕、小闕”(即“大門”、“小門”),秋末季節(jié),則黃鱗魚聚集在此處吐著水泡。以前漢世祖劉秀微服私訪時,住過江陽縣,后在此生有一子。被察觀天象的人預測,說江陽這個地方有貴兒象(要出皇太子)。篡漢的王莽知道后,搜尋到此貴兒,并把他殺掉了。后來,漢世祖劉秀知道此事,大怒,為其亡子立祠于江陽縣(今方山云峰兒祠),責令江陽縣的百姓數(shù)世只能當布衣,不得參與科舉為官。揚雄《琴清英》記載:尹吉甫的長子尹伯奇十分仁孝,受到后母讒言陷害,(被驅逐于郊野,從南城喪牙腦)自投江中。由于衣服沾著苔蘚帶著水藻,(未淹死)昏迷恍惚中夢見一水仙賜給他美藥,使他想念起了自己的父母養(yǎng)親。(在救牙沱被漁民救起之后),揚聲悲歌。當?shù)氐拇兟犃硕际指袆?,于是跟著學唱。尹吉甫聽到了船人的歌聲,猜測到是其長子尹伯奇之作。尹吉甫持琴作了琴歌《子安之操》。長江干流流經(jīng)漢安縣(今江安縣)北面,漢安縣雖然比較窮困,但是山川土地特美,桑蠶魚鹽家家都有。漢安縣屬于江陽郡管轄治理之地。以前犍為郡枝江都尉劉璋在東漢末即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所設立。
文獻考辨:
酈道元(約470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人,北魏吏部尚書,冀州刺史,進士、地理學家、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日本地理學家評價其為中國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端?jīng)注》是古代中國一部重要的地理名著?!端?jīng)》原書只有一萬余字,而《水經(jīng)注》則經(jīng)過酈道元全國實際考查,詳細記載了全國一千多條河流及相關歷史遺跡、人文典故、大事件、民俗民謠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巨著。
北魏時期的“綿水”是指綿遠河的舊稱,又名綿水、綿江。綿遠河匯毗河、青白江、湔江入沱江(沱江古稱雒水、洛水、沱水、汶水、湔水、綿水、中江水等),是沱江的一級支流和正源。其發(fā)源于四川省德陽市西北部綿竹市清平鄉(xiāng)與茂縣接壤的九頂山,南流金堂縣趙鎮(zhèn),流經(jīng)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縣、自貢市、富順縣等,至江陽(瀘州)匯入長江?!熬d水口”又稱中水,指綿水匯入洛水(沱江)注入長江的入口地方,位置在今瀘州館驛嘴與小市之間的沱江口,漲水季節(jié)兩江交匯處涇渭分明?!敖写箝T、小門”,大門指的是黃龍堆(牌坊石)水下的大闕,小門指的是“紫金堆”水下的小闕。有很多黃鱗魚匯聚于此。
瀘州茜草段長江(2024.12.15)實景照及標注
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是他當時經(jīng)過多年認真考查記載全國1252條河流,并以河流為軸線,收錄流經(jīng)城市的人文歷史典故的綜合性地理巨著。從《水經(jīng)注》可以看出,經(jīng)過酈道元對全國河流認真考證,確定“尹吉甫信讒逐放尹伯奇”的歷史典故發(fā)生地不在別處,唯在“枕帶雙流,據(jù)江洛會”的江陽(瀘州)無疑。在六朝時期,通常把長江謂之“江”,黃河謂之“河”,其余支流謂之“水”,所以原文“投江而亡”之“江”,是指的長江,這是該典故發(fā)生于長江邊的依據(jù)。瀘州“琴臺霜操”即“尹吉甫信后妻讒言逐放伯奇”典故簡稱,在清代就是“瀘州老八景”之一。在西漢,尹伯奇所作琴歌《履霜操》已被收錄在國家有關琴譜專著之中流傳至今。
《水經(jīng)注圖》江水篇 南十一卷·西七(大清輿地圖套印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紅色為新添注。
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同時記錄了發(fā)生在江陽的四件重大歷史事件:一是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的史實事件;二是漢世祖劉秀微服私訪過江陽時,在江陽生有一子,被察觀天象者測知,后被王莽搜尋滅口,觸怒了漢世祖劉秀,旨令在瀘州方山修建兒祠祀之,并罰江陽人數(shù)世不得參與朝廷科舉考試的史實事件;三是根據(jù)西漢揚雄《琴清英》記載,尹伯奇被后母陷害,投江而亡,尹吉甫作琴曲《子安之操》的歷史典故。四是長江流經(jīng)的江安,當時江安屬于江陽郡管轄。是以前經(jīng)過了東漢犍為郡枝江縣都蔚劉璋所立。
《富順縣志》卷之一:“東漢因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分犍為立江陽郡縣,(富順)改屬江陽。”
該文獻再次證明,“尹吉甫信讒逐放尹伯奇投江”典故在漢代就已經(jīng)被官修地理志認可和記錄在冊,具有被之前歷朝歷代證實過的特性。自古至今,都沒有發(fā)現(xiàn)除江陽(瀘州)以外,或更早的其它在“長江邊”地方,有“尹吉甫信后妻讒言逐放尹伯奇投江”事件發(fā)生地的記載。
所以,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記錄“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的典故發(fā)生地在江陽,具有全國歷史特定性。反過來推論,如果“尹吉甫信讒逐放尹伯奇”典故不是史實事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那么作為北魏朝廷命官、地理學家、文學家的酈道元,怎么可能以自己一生的聲譽去冒險,將以上事件不加考辯就草率記載在其地理巨著《水經(jīng)注》之中呢?
特別說明的是,酈道元是河北人,不是四川人,他著《水經(jīng)注》是我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酈道元是北魏官員,考證記錄全國一千多條河流,并考證其有關人文,工程巨大,其記載是客觀可信、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
西漢揚雄《琴清英》、東漢蔡邕《琴操》對“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典故進行了詳細記載,并且有揚雄《琴清英》附記此典故于江陽的文獻佐證。北魏酈道元對于揚雄《琴清英》有附記“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的事件發(fā)生地在江陽進行了再次確認和輯錄。揚雄《琴清英》母本雖然消失,但其有附記江陽的佐證。其與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關的記載,比其他任何地方相關記載都要早。而江陽以外的其它地方(如湖北房縣)的有關尹吉甫的身世文獻記載,主要都在明、清之后。
此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的江陽地標名稱與當下瀘州長江與沱江交匯地地標一一對應,說明酈道元在考查研究河流及地理人文時,是非常認真仔細、客觀公正的,其確認結果也是他根據(jù)史料文獻經(jīng)過反復求證過的,世人毋庸置疑。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與西漢揚雄《琴清英》之記載,構成“尹吉甫信后妻讒言逐放尹伯奇”的史實事件發(fā)生地是在江陽(瀘州)的二重證。同時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尹吉甫信讒言逐放伯奇”事件確切發(fā)生地在江陽(瀘州)的最早的記載。
二、其它有關文獻史料
(1)南宋《瀘州重修學碑記》
南宋魏了翁《瀘州重修學碑記》于民國《瀘縣志》卷一,輿地志第七八頁原文掃描件
“古志謂瀘俗好文雅”
原文:
瀘地雖陋,上領戎、敘,下接巴、渝,士之學者自先漢之初已能駕齊魯,故古志謂瀘俗好文雅。又重以太師吉甫文武憲邦之忠,伯奇援琴履霜之孝,其所熏漬質實而近本,士生其后,理義精明,乃牧乃監(jiān)相,與為之耳目,以導之使趨。
譯文:
瀘州這個地方雖然狹小,在其上游,轄地與宜賓、敘州相連,下游接巴地、重慶。然而在這里所產(chǎn)生的文人學者,自先漢之初已能并駕齊驅于齊魯,故古志上說,瀘州世俗好文雅,又重以太師尹吉甫“文武憲邦之忠”、尹伯奇“援琴履霜之孝”。其輝光對瀘州人所熏染浸漬,品質實在而近乎本體,士人生在其后世,自然理義精明?;驗槟凉?,或為監(jiān)理官、或為臣相,讓人為之耳目一新,皆是受到這種文化價值觀的趨使。
?。?)明·萬歷《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后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并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guī)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后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jiān)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并賜名《永樂大典》。全書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抄寫完畢。
明·永樂 解縉、姚廣孝《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十八·四、十四 原文影印件
“舊經(jīng)載:吉甫,江陽人”
原文:
江《太平寰宇記》瀘江。在瀘州,按《郡國志》,瀘江水中有大闕焉,季春三月,則黃龍堆沒,闕即平。黃龍堆者,昔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水仙賜其美藥,揚聲悲歌,船人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在此。
《郡縣志》尹吉甫祠堂。在瀘州,舊經(jīng)載吉甫江陽人,然史傳無考,惟酈道元水經(jīng)載揚雄《琴清英》云:“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譖之,自沉江中吉甫援琴作《子安之操》?!贝耸滤?jīng)附見于江陽。令瀘多尹姓近世立祠,曰:清穆堂。
(3)清·康熙《瀘州志》(簡稱《瀘志》)
清.康熙《瀘州志》 卷之七·人物科第(第三冊 第6頁)與《瀘州志》 卷之十二藝文雜紀(第四冊 第2頁)手書版原文影印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藏本)
“瀘為文學之區(qū)”,“周,尹吉甫,州人。......生于瀘”
三、瀘州長江與沱江交匯地段田野調查
2024年12月7日上午,瀘州尹吉甫與《詩經(jīng)》調研組成員李云平與瀘州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董代富(81歲)、原瀘州市二輕局退休人員唐安信、瀘州市稅務局退休人員錢淼鑫組成調研小組,到瀘州學士山下原麻沙橋長江段作田野調查。隨后又與四川省地名規(guī)劃學會于剛飛、納溪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陳永剛、四川荊冠律師事務所李澤勤律師等人作了相關的文獻和信息調查。
在唐安信先生的引領下,調查小組首先找到了“救牙沱”的具體位置,“救牙沱”是“豆芽沱”的古稱。據(jù)唐安信先生講解,以前麻沙橋是一個江邊村落社區(qū),其中在社區(qū)中央有一條街,房子土木結構,兩邊住著村民和船工,主要是靠捕魚、船運、淘沙金等為業(yè)。據(jù)納溪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陳永剛講述,“琴臺霜操”典故世傳是西周末期,尹吉甫長子尹伯奇蒙冤投江的事。第一次從城南喪牙腦(今山巖腦)投江。因‘衣苔帶藻’迷糊中漂至小市麻沙橋江邊的‘救牙沱’被船工救起,蘇醒后“揚聲悲歌”。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此歷史事件,故名‘救牙沱’。尹伯奇被救之后,在今學士山一帶滯留,“以薄荷為衣,采楟花以為食,晨履薄霜”。在山腰一大戶人家(世傳即撫琴小區(qū)位置原“達園”人家)一位千金那里借琴,在撫琴臺作琴歌《履霜操》。第二次投江是從小市撫琴渡江邊投的,據(jù)明代《永樂大典》瀘州卷記載,尹伯奇遺體在麻沙橋段長江中的‘黃龍堆’處被打撈上岸?!?/p>
調研組在瀘州小市麻沙橋江邊考查(左起李云平、唐安信、錢淼鑫,董代富拍照)
據(jù)唐安信先生講:“豆芽沱這個名稱解放以前就有了,這里曾是一個很大的回水沱。因時常有很多村民在此利用長江自然形成的回水水流,很多人常年在此淘洗成框的豆芽而得名。因為這個位置是一個回水沱,水流比較緩慢。唐安信先生說:“記得四十多年前,見過此江邊上??恐芏嗟哪敬袧O船,也有運業(yè)船。”唐安信先生還描述了他曾參與過淘洗豆芽的詳細過程。
唐安信先生繼續(xù)說:“以前在豆芽沱旁邊,常有很多淘金者在此淘沙金?!辈⒔o我們講述了他以前親自參加過淘沙金的過程。唐安信又說:“這些含有大量沙金的河沙,是從宜賓上游的金沙江沖流下來的,金沙江的名稱就是因為江水中含有大量的沙金而得名的。”我們順著唐安信先生指引的方向,也在江邊看到還有沉疊的河沙附著在岸邊。
調研組在小市麻沙橋江邊考查(左起錢淼鑫、唐安信、李云平,董代富拍照)
我們繼續(xù)問他:“為什么此處有這么多河沙呢?”唐安信先生指著遠處江面講到:“是因為前方是沱江進入長江的交匯處約200米,有一個巨大的水下暗礁,叫‘牌坊石’‘石門’,當?shù)厝怂追Q‘龍牌坊’‘龍門’。江水急流攜帶者河沙流經(jīng)此處,正好撞擊在“龍牌坊”上,河沙被浪花卷攜到岸邊。以前特別多,現(xiàn)在的沙量減少了。曾聽航道部門的人說,他們曾經(jīng)因打撈需要,下潛到‘龍牌坊’去觀察過,確認是一個橫著的大型水下暗礁,并有一個貌似“巖腔”的石闕(即大闕),水流過此處都要翻起波浪。”我們順著唐安信先生手指的方向,看見兩江交匯處約200米的江面上,兩個航標船之間波濤涌動。從航標船位置往我們站立的江面,看到有很多皺起的水波紋,推斷水下有淺灘或障礙物。
四、“黃龍堆”有關文獻資料考查
清.康熙《瀘州志》扉頁.“琴臺霜操”手繪位置示意圖影印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圖書館藏本,紅色為新添注)
清.康熙《瀘州志》卷之二·山川形勝 (第1冊 第33頁)手書版原文影印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圖書館藏本)
為了廓清唐安信先生所說的“牌坊石”(又稱龍門、石門)是否就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黃龍堆”與清康熙《瀘州志》記載的“黃龍堆出紫金堆”位置。回頭李云平與于剛飛又考查了明代《永樂大典》相關記載,并且在明《永樂大典》瀘州卷里,查找到一張“琴臺霜操”并標注有“撫琴臺”“黃龍堆”的手繪圖,可以作為有力佐證。考其文曰:“黃龍堆,在大江之紫金堆,有大石闕。昔人沒水,見黃龍臥闕下,因名。周孝子尹伯奇投江,即此處也?!贝苏f明黃龍堆與紫金堆是兩個名稱不同并且相連著的江中礁石堆,其中也說明,大石闕就是“大闕”,是尹伯奇投江溺亡處。從《永樂大典》瀘州卷“琴臺霜操”圖標“黃龍堆”,沒有標“紫金堆”以及上述文獻記載,推論“”黃龍堆”要比“紫金大”小一些,黃龍堆下是“大闕”,那么“紫金堆”下應該就是“小闕”所在。
清.康熙《瀘州志》卷之二·山川形勝 (第1冊 第34頁)手書版原文影印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圖書館藏本)
考清.康熙《瀘州志》記載,尹伯奇第一次投江,是在南城“喪牙腦”投江(“喪牙腦”又名三牙腦、三巖腦,今名山巖腦),因“衣苔帶藻”懸在漂浮的水藻上,在紫金堆(黃龍堆旁)被漁民救起。納溪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陳永剛先生的“世傳”信息,在此得到歷史依據(jù)的印證,又合乎邏輯和情理,看來并不是空穴來風。
我們又分頭到航務局和市圖書館考查了《長江上游航道參考資料》和《川江航道整治史》等文獻資料。在1981年版《長江上游航道參考資料》重慶至宜賓127頁瀘州市手繪圖上,看見大概相同位置標注有“牌坊石”(如圖);又在《川江航整治道整治史》139頁、140頁、203頁上查到“石門”于1972年、1973年及1990年等進行過多次爆破整治的記錄。
1981《長江上游航道引航參考資料》封面影印件(瀘州市圖書館藏本)
1981《長江上游航道引航參考資料》127頁原圖掃描件(瀘州市圖書館藏本,紅色為新添注)
2024《川江航道整治史》封面及203頁原文掃描件(瀘州市圖書館藏本)
最新《長江航道示意圖》電子版(源于瀘州海事,紅色為新添注)
從1981《長江上游航道引航參考資料》,到2024年《川江航道整治史》和最新《瀘州長江航道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龍堆”的地標名稱在1981《長江上游航道引航參考資料》上標注為了“牌坊石”;在2024《川江航道整治史》記載中記為了“石門”;而在瀘州海事提供最新的《瀘州長江航道示意圖》電子版中,已經(jīng)沒有“牌坊石”的記載,只標注有相隔不遠的地名“橋蹬石”。
五、調研結論
由以上分析和推理,得出如下初步判斷:
館驛嘴綿水口位置(2024年12月15日)實地照片及新標注
(一)由以上分析得出初步判斷,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綿水”是沱江古稱,由沱江上游四大支流之一的綿遠河注入沱江。綿水發(fā)源于川西德陽綿竹縣境內的九頂山,繞流成都,再經(jīng)內江,在江陽注入長江?!对涂たh志》卷33瀘川縣:“中江水亦曰綿水,經(jīng)縣北三里,出麩金”。故《水經(jīng)注》所指的“綿水口”就是綿水流入長江的入口,即今館驛嘴到小市的沱江口?!熬d水口”即“中水”所在,即長江與沱江的分界線位置,漲水時節(jié)長沱兩江之水在此涇渭分明。
?。ǘ┽B道元《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黃龍堆”就是明《永樂大典·瀘州卷》記載的“黃龍堆”,清·康熙《瀘州志》記載的“黃龍堆”,與《長江上游航道參考資料》記載的“牌坊石”是相同的地標事物,也就是唐安信先生所說的“牌坊石”,民間俗稱“龍牌坊”、“龍門”?!包S龍堆”與“紫金堆”是兩個相鄰的礁石堆,位置在小市撫琴臺下面對江段,長江與沱江交匯處200米江中,以前都是枯水季節(jié)露出江面,漲水季節(jié)即被淹沒的礁石堆。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長江航道通行,航道管理部門就分數(shù)次采用爆破和挖船把江中的“黃龍堆”削了,形成如今水下才能看見的“龍門”。這也是最新《長江航道示意圖》電子版在原“牌坊石”處沒有標注相關地名的因素之一。
瀘州“黃龍堆”名稱的演變過程
麻沙橋豆芽沱(救牙沱)位置(2024年12月15日)實景照及標注
?。ㄈ按箨I、小闕”,俗稱“大門、小門”。據(jù)明《永樂大典》瀘州卷記載,“黃龍堆出自紫金堆”,推斷二者是兩個相連的礁石?!按箨I”就是位于黃龍堆水下的“龍門”?!靶£I”的位置沒有詳細記載,分析推論在大闕旁邊的紫金堆水下。前面均已經(jīng)作了證實和推論。
瀘州歸子山、歸子寺、撫琴臺原址(2024年12月15日)實景照及標注
(四)關于“方山”,考明《永樂大典》記載:“方山下未詳,云以瀘州山之大者為言也?!逼湓馑际牵骸般瓘姆缴较氯腴L江的地點不詳,“方山下”可能存在筆誤,原文說的指瀘州的“大山下”入江。調研組根據(jù)康熙《瀘州志》手繪“瀘州城池圖”和實地考察推論,原文或指的就是沱江進入長江的入口旁邊大山,即沱江北岸的三華山、五峰山、學士山的概稱“大山”。
民國《瀘縣志》引清代《瀘州城池圖》——救牙沱位置原圖掃描件
(五)救牙沱。民國《瀘縣志》引清代“瀘州城池圖”之標注救牙沱,其位置就在學士山撫琴臺下原麻沙橋江邊,即現(xiàn)在的“豆芽沱”。在黃龍堆的附近江邊。是尹伯奇第一次從山巖腦(又稱喪牙腦)跳江之后,被救起的地方。
總而言之,作為地理名著的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瀘州地標,時隔1500年,如今其記載還能幾乎與瀘州的地標相對應,還能找出其具體的地址和演變軌跡。為此我們認為,時有世人質疑酈道元《水經(jīng)注》把“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典故附記于江陽,以及否定“尹吉甫是江陽人”的言論,都是徒勞的。到目前為止,并沒發(fā)現(xiàn)全國哪里有比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引西漢楊雄《琴清英》更早記載“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典故發(fā)生地在江陽的文獻史料了。如果哪位方家真有,歡迎曬出來大家共同研討!
(瀘州尹吉甫與《詩經(jīng)》調查組:吳茂華、陳善珍、孫孝蓮、李云平)
參考文獻
1.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M].明萬歷???(卷之三十三·十一,1571.1572)
2.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M].清代校刊版.(卷三十三·8,9)
3.《水經(jīng)注圖》[M].楊氏觀海堂刻朱墨套印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清光緒乙巳(1905).(江水篇 南十一卷·西七)
3.喬世寧.《富順縣志》[M].明嘉靖十九年.(卷一)
4.李吉甫.《元和郡縣志》[M].中華書局.北京.1983(卷三十三)
5.南宋 魏了翁《重修學碑記》。王祿昌,高覲光等.《瀘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1938).(卷第一·輿地志,78)
6.明·永樂 解縉、姚廣孝《永樂大典》[M].明永樂年間.(14)
7.清·康熙 王帝臣《瀘志》[M].康熙年間.(第三冊,6 第四冊,2)
8.清·康熙 王帝臣《瀘志》[M].康熙年間.(扉頁)
9.清·康熙 王帝臣《瀘志》[M].康熙年間.(第一冊,33)
10.清·康熙 王帝臣《瀘志》[M].康熙年間.(第一冊,34)
11.1981《長江上游航道引航參考資料》[M].1981年9月.(封面,127)
12.2024《川江航道整治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2024.(封面,203)
13.《長江航道示意圖》[J].https://www.cjhdj.com.cn/
14.《瀘州城池圖》。王祿昌,高覲光等.《瀘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1938).(17)
(完)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