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07-25
山河為界,橋梁勾連,瀘州一座以酒聞名的城市河流、山脈是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水乃酒之骨長江、沱江、赤水河、永寧河……86條河流在境內匯集水利萬物既帶來便利、帶來興旺也帶來天然的阻隔南北阻斷的交通,東西不通的現(xiàn)實讓橋成為這座城市的連接方式。
“橋”生智慧
建橋,是為民之舉,跨越江河峽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卻不能摒棄。橋上交通往來、橋下流水潺潺,建橋之初,瀘州人將智慧與巧思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yǎng)地,瀘州境內建有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水生生物保護區(qū)3個,是維系長江流域生態(tài)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屏障。
因此,為了保護魚類棲息地,瀘州建橋各種出新出奇。
▲茜草長江大橋夜景。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劉學懿 攝
以去年建成通車的茜草長江大橋為例,該橋位于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緩沖區(qū)內,為盡量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大橋在設計上增大了橋梁跨度,減少水中橋墩數量,以降低對長江上游珍稀魚類的影響。
其中,為控制施工噪聲和振動,“西南第一錨”的施工選擇了更減震降噪的機械靜態(tài)爆破。
▲茜草長江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劉德成 攝
再說渝昆高鐵沱江特大橋。作為延伸瀘州人出行腳步的高鐵大橋,為了保護珍稀魚類,河道內并無橋墩。待渝昆高鐵川渝段通車后,便可見飛虹橫亙江河、溝通四方,“水從碧玉環(huán)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6月21日,渝昆高鐵渝宜段啟動聯(lián)調聯(lián)試,“和諧號”動車駛過渝昆高鐵沱江特大橋。瀘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牟科 攝
而合江先市大橋為保護赤水河珍稀魚類更是改了“造型”,將原主跨為150米的連續(xù)梁橋型調整為主跨240米的中承式鋼管砼拱橋。
▲合江先市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李貴平 攝
還有合江長江大橋、車輞大橋橫跨長江、赤水河,為保護珍稀魚類,均采取一跨過江的設計。
▲合江長江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李貴平 攝
▲車輞大橋。川江都市報記者 燕偉民 攝
因而造橋并不是“人定勝天”,它意味著人類更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橋梁的建造是一種克服通行障礙的文化創(chuàng)造,秉持人與環(huán)境各美其美,既有設計者跨越空間、暢達交通的初衷,也有工匠們的巧妙構思與精湛技藝……
江河之岸,向橋眺望:一座座恢宏的橋身和寬闊的江面構成剛與柔的鮮明對比,人有了通行的空間,與魚類的家園形成了一道互不相擾的平行線,把高質量、可持續(xù)、尊重環(huán)境做到了極致,體現(xiàn)了橋梁對于人、船、車、水的包容與通達。
“橋”出奇跡
瀘州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復雜的地貌特征,致使橋梁建設困難重重,加上為了不影響珍稀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因而“基建狂魔”開始瘋狂造“第一”。
且看瀘州人造橋的杰作。
雞鳴三省大橋,堪稱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個奇跡。大橋,左腳是四川、右腳是云南、眼前是貴州,一座拱橋跨于“U”型河谷之上,猶如彩虹飛跨于懸崖峭壁,成為絕壁間的最美風景。因高差大、高海拔,工程師專門為其研發(fā)了懸臂式橋拱成型技術,這是國內第一座使用這種技術的橋梁。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四川省敘永縣、云南省鎮(zhèn)雄縣隔河相望不相連的歷史,兩岸通行車程由2.5個小時縮短至1分鐘,步行距離僅300米。
赤水河紅軍大橋是世界上山區(qū)同類型鋼桁梁懸索橋梁中第一高塔、第二大跨的峽谷大橋。
▲赤水河紅軍大橋。瀘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牟科 攝
合江長江公路大橋主跨507米,為飛燕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系目前同類橋型世界第一跨徑。
▲合江長江公路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李貴平 攝
神臂城長江大橋主跨為520米,為雙塔獨柱中央平行索面斜拉橋,是目前同類型橋梁世界第一跨徑。
▲神臂城長江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向波 攝
建設時,鄰玉長江大橋是當時世界在建最大公軌兩用三塔斜拉橋,也是世界在建最大跨度鉆石型三塔斜拉橋。
▲鄰玉長江大橋。瀘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牟科 攝
榕山長江大橋主墩處于深水河道,裸露基巖類喀斯特地貌埋置式承臺施工屬國內首次。
▲榕山長江大橋合龍。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向波 攝
2022年10月30日,修建中的渝昆高鐵寒坡嶺特大橋實現(xiàn)轉體對接,標志著渝昆高鐵全線首座轉體連續(xù)梁成功轉體?,F(xiàn)場,重約5000噸的橋梁在空中旋轉,這樣的建造技術充分展現(xiàn)了建設者高超精準的技藝。
▲建設中的渝昆高鐵寒坡嶺特大橋
還有渝昆高鐵沱江特大橋,為國內首座雙柱式V型橋塔、首次采用空間索面斜拉索的高速鐵路橋,主跨采用(124+240+124)m索加勁剛構連續(xù)梁跨越沱江,是渝昆高鐵全線最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剛構連續(xù)梁橋。為保護珍稀魚類,大橋在河道內不設橋墩。
時間倒回到600多年前(明代洪武年間),跨越在瀘縣九曲河上的龍腦橋,是中國最大的龍雕石板梁橋,以石雕藝術冠蓋天下,并歷經數百年風雨屹立至今。
早在清乾隆年間,乾隆帝就曾降旨“欽命永寧道瀘州城北九十華里九曲河龍腦橋加以保護”。
▲龍腦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劉德成 攝
千百年來,瀘州人用辛勤和智慧,在水深風急、波濤激蕩的江河上架起一座座恢宏之橋,如同道道飛虹橫亙大地,連接彼此、溝通四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正是瀘州人的奮斗姿態(tài)和精神氣質。
從古到今,瀘州人對于橋梁的癡迷和熱衷,是時代的韻腳,也是對山河的皈依。
“橋”見速度
建一座橋需要多久?瀘州人的速度可能顛覆你的想象。
有了建造的技藝和巧思,堅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瀘州人建橋的速度肉眼可見的飛快。
2023年,長江上,瀘州四座橋梁合龍通車,茜草長江大橋、納溪長江大橋、合江神臂城大橋、鄰玉長江大橋加入“橋群”,在江河之上振翅獵獵而飛……
建設者們不斷刷新的“瀘州速度”,讓人驚嘆,更是福利滿滿:如果把長江大橋、沱江一橋建成作為瀘州1.0版“橋城時代”,那么沱江二橋、沱江三橋、國窖大橋、泰安長江大橋的建成是瀘州2.0版“橋城時代”,去年通車的四座長江大橋,則讓瀘州加快進入了3.0版“橋城時代”。
▲納溪長江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廖勝春 攝
從2023年5月27日神臂城長江大橋通車,到12月20日鄰玉長江大橋通車,不過短短數月,四座跨江長虹屹立江面,讓背靠長江的瀘州“一體”“東翼”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緊密。
一組數據看瀘州橋通行速度:
瀘州首座雙層公軌兩用懸索橋茜草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全長4.55公里,上層橋梁長度2189米,主跨為576米,是瀘州東部入城的快速通道。茜草長江大橋通車后,從瀘州城東片區(qū)進入中心半島的通行時間,由以前的40多分鐘車程縮短至10分鐘以內車程。
作為納溪區(qū)第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納溪長江大橋因主跨長520米,諧音“我愛你”,兩座主塔主墩為13、14號,諧音“一生一世”,被當地群眾稱為“愛情橋”。
大橋全長1545米,主橋長936米,主跨520米,寬30.5米,主橋為雙塔雙索面混合式結合梁斜拉橋,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為60公里。納溪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有效改善了沿岸35萬群眾交通出行條件,兩岸群眾往來由之前公交繞行2小時縮短至5分鐘。
神臂城長江大橋為世界同類型第一大跨徑的雙塔獨柱中央平行索面斜拉橋。大橋全長1321.7米,橋面寬27.5米,主跨520米,為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通車后可至大橋、丁石巖、白沙三個渡口,方便兩岸群眾安全出行,惠及群眾達30萬人。
鄰玉長江大橋則為當時世界在建最大公軌兩用三塔斜拉橋。大橋路線全長約7.5公里,路幅寬度50米,為城市快速路,設計時速80公里,近期雙向8車道,遠期雙向6車道加軌道交通。
鄰玉長江大橋是連接瀘州城南與城西的重要快速通道之一,建成通車后,打通了瀘州二環(huán)路的“關鍵缺失”,構建起瀘州“三區(qū)一體”城市骨干路網和快速過江通道,全面打通主城區(qū)10分鐘“生活圈”。
除此之外,還有即將建成的合江榕山大橋和尚在建設的長江五橋。
▲長江五橋正在建設。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牟科 攝
一手壯闊,聚大江為底;一手通達,筑橋為筋骨。瀘州人造橋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是江城浪漫恢宏的地標。而那立于潮頭的英姿,則見證著日新月異的歷史變革,演繹出一座城不懈騰飛的壯志雄心。
橋美路暢通八方,瀘州的“橋城時代”大道通衢,拉開了城市的格局,未來將更加開放。
▲長江大橋。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牟科 攝
▲沱江一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才和一 攝
▲沱江二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聊天機器 攝
▲沱江三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放逐之外 攝
▲國窖大橋。圖據中國酒城·醉美瀘州圖片庫
▲泰安長江大橋。川江號瀘攝圈攝影師 張如翠 攝
高山絕壁之上,橋梁穿云破霧與隱隱青山、杳靄流玉,自成一派風景,滾滾江河之上,橋梁靜靜佇立,剛與柔完美結合,水與橋相守相望。
當滔滔江水、絕壁峽谷不再成為阻礙,當條條“長虹”勾連起各個角落,將山河高密度連接起來,瀘州,這座加速之城,將釋放新的活力。
(來源:瀘州發(fā)布-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李倩 王怡(實習生))
編輯:游江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